中国“最横县城”:收入碾压省会,造船干翻日本,凭啥不卷还能赢

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
你听说过江苏靖江吗?一个长江边上的小县城,人口不到75万,地图上找都很难找得到。

可这地方干了件大事——造船量干翻日本全国,人均GDP超过很多省会城市。

靖江凭啥这么厉害?一群普通人是怎么从江边荒滩起步,硬是把船厂做到全球前列的?

江边荒滩造大船

要说靖江造船的故事,得从1971年说起。那时的靖江,还是个穷乡僻壤。县里几个干部瞄准了一个机会——沿江地区渔船多,需要有人修。

展开剩余90%

就这样,49个人凑了10万块钱,在长江边一片荒滩上建起了"交通机械修理厂"。厂房就几间破茅草屋,设备简陋得很,主要干的活儿就是给木船打打补丁。

这事搁今天看,就跟几个朋友合伙开个小修理铺差不多。谁能想到,就这么个小作坊,竟然是靖江日后称霸全球造船业的起点。

那时候的工人们,干活全靠人力。锯木头、钉船板,顶着烈日,扛着风雪。一条小木船修好了,能挣几百块钱。

日子虽然苦,但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——总有一天,要造出更大更好的船。

到了八十年代,修理厂逐渐发展成了小型船厂,开始尝试造些小钢船。

可要说真正的转折点,还是在1994年,当时已经改名为"长江船厂"的这家企业面临倒闭边缘,欠债累累。

咬牙坚持只为闯出一条路

1994年,袁凯飞接手了这家濒临倒闭的船厂。当时船厂负债近亿元,员工工资发不出来,设备老旧不堪。

这种烂摊子,一般人早就撒手不干了。但袁凯飞是个倔脾气,他看准了一个被大家忽视的市场——1万到5万吨的散货船。

大型国企船厂嫌这种船太小,不够赚钱;小型民营船厂又没能力造这么大的船。正好卡在中间的这个空白市场,成了袁凯飞的突破口。

1997年,船厂的第一艘1.2万吨散货船下水。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简直数不清——资金短缺、技术不成熟、设备跟不上。

最终这艘船造完后,船厂亏了2500万。一般企业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会立刻停止,改做别的产品。

但袁凯飞没有放弃。他认为第一艘船最难,有了经验后成本会大幅降低。更重要的是,这艘船虽然亏钱,却赢得了行业认可。

很快,一位印尼船东找上门来,订购了一艘1.75万吨的油船。这一单不仅实现了盈利,还为靖江船厂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。

船厂的工人们回忆那段日子,简直是拼命三郎式的工作。

朱韩钢当时是技术员,他说:"那时候我们经常熬通宵,遇到技术难题就集体攻关,没有周末节假日的概念。"这种拼劲儿,成了靖江造船人的精神底色。

金融风暴中逆势崛起

2008年,全球金融危机爆发,航运业遭受重创。

订单骤减,船价暴跌,全国2000多家民营船厂倒闭了90%以上。但靖江的船厂们却挺过来了,甚至开始崭露头角。

为什么别人死得七七八八,靖江能够存活下来?秘诀就在于"错位竞争"。

靖江三家龙头船企——新时代造船、扬子江船业和长江船厂,各自选择了不同的细分市场。

新时代造船专注于2万到8万吨的化学品船和成品油船;扬子江船业主攻超大型散货船和集装箱船;长江船厂则继续深耕中小型散货船市场。

这三家企业不仅不内卷,还形成了互补效应。

更妙的是,靖江县政府采取了务实的发展策略——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,而是鼓励专业化、差异化发展。

县里一位负责招商的干部说:"我们不求所有环节都自己做,只求把自己擅长的做到极致。"

这种思路引导下,靖江逐渐形成了200多家配套企业组成的完整产业链,从船用电器到船用油漆,从舱门制造到舾装件加工,应有尽有。

这种产业集群效应,让靖江的造船成本降低了近30%,交货周期缩短了40%。一位船东感叹:"在靖江订船,省心又省钱。"

从"人海战术"到智能制造

说起造船,很多人脑子里还是旧时代的印象——大批工人在船台上挥汗如雨,噪音震天,尘土飞扬。

但如果你现在去靖江的船厂参观,会发现完全不一样的景象。

2020年,新时代造船投资17.5亿元建设智能化生产车间。

走进车间,你看到的是机器人在焊接钢板,激光切割机精准地按图纸裁剪,自动化生产线上零部件有序流动。原本需要300人完成的工作,现在150人就能搞定。

朱韩钢如今是新时代造船船研所副所长,他经历了这一转变的全过程。

"以前设计一艘船要画几百张图纸,现在全部数字化,3D模型可以直接指导生产。"朱韩钢说,"我们不再靠人力取胜,而是靠技术和智能制造。"

靖江的船厂通过技术改造,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引领型的转变。

2018年,靖江建成国内第一个全智能化船舶分段车间;2021年,靖江的自动化建造水平在全国船舶行业率先达到3.0级别。

袁凯飞的儿子现在接管了部分业务,他有个形象的比喻:"造船从'手工作坊'变成了'工业富联',从'汗水型'变成了'技术型'。"

小县城闯出大名堂

2021年,一个惊人的数据传来——靖江造船完工量首次超过日本全国。

这个只有75万人口的小县城,居然在造船领域干翻了曾经的造船大国日本。到2024年,这个差距还在继续拉大。

如今的靖江,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"造船之都"。

全球每10艘新船中,就有1艘来自靖江;靖江造船完工量占全球总量的10%;新时代造船和扬子江船业稳居中国造船企业前两名。

这些成就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。2022年,靖江GDP达到1226亿元,人均GDP 18万元,超过了多个省会城市;2023年,工业开票突破2000亿元。

更值得一提的是,靖江的规上企业中,民营企业占比高达90%,展现了与众不同的发展模式。

靖江县一位领导这样总结靖江的成功经验:

"我们不是不努力,而是努力的方向更精准。政府不大包大揽,主要做好服务;企业不盲目扩张,而是专注细分领域;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合力,共同提升竞争力。"

听起来简单,做起来却需要定力和智慧。

很多地方热衷于追赶热门产业,靖江却坚持了50多年,专注一个看似"不够高大上"的传统行业,最终闯出了一片天地。
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

靖江造船的故事告诉我们:发展不一定要卷,关键是找准自己的定位。

从江边荒滩的小修理厂,到全球造船的重要力量,靖江人用50多年时间证明了:专注细分市场、错位竞争、持续创新,也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!

这种"不卷也能赢"的发展思路,值得更多地方和产业借鉴。

信息来源:江苏省统计局、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、靖江市政府官方报告、《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报告2023》发布于:河南省